千载济世神医
神迹映象图文
     真人传奇
     殿内字匾
     历史文物
     歌颂大帝
千载济世神医
在线留言
  • 昵称
  • 电子邮件
  • 电话
  • 正文
提交
海峡两岸的慈济宫和保生大帝
来源: | 作者:林斌龙 | 发布时间: 2012-11-17 | 3192 次浏览 | 分享到:
..

每年农历311日,即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师登陆台湾的纪念日。一清早,由花车和歌仔戏班组成的谒祖行列,就把台南滨海小城学甲镇挤得水泄不通。游行队伍到将军溪畔后,便由台南县长率领十几万台胞隔海遥拜大陆白礁慈济祖宫,缅怀列祖列宗,同时高诵“上白礁”祭文:“巍巍山,浩浩扬子江。伟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祖宗功德厚,子孙岂敢忘。”


台湾同胞年年举行“上白礁”遥拜大际的盛典三百多年来,从未间断,而且参加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到八十年代中期,参加“上白礁”隔海祭拜活动的台胞竟达二十万人,掀起寻根问祖的热潮。年年在台湾隔海遥拜大陆白礁慈济祖宫,不如亲自到大陆白礁慈济祖宫一睹为快。自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旅游以来,已有十多万名台胞来到福建省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瞻仰渴望已久的白礁慈济祖宫,并虔诚地到“保生大帝”的诞生地白礁村旅游谒祖,了却他们数百年来几代人的心愿。



“保生大帝”即闽、台俗称的“大道公”。他原是宋代白礁村的民间医生吴(音滔)。吴(公元979-1036年)出身寒微,因父亲吴通,母亲黄玉华相继患病,无钱医治而死,便发奋学医,苦练歧黄,终于精通医术,擅长针灸,《闽南书旧志》记载:“吴使用一根五寸长的铜针,在患者经络上施针,使气血流畅,再辅以汤药,搽以丹膏,虽奇疾沉疴立愈。”据传宋仁宗母后患乳癌,太医久治不愈,日见消瘦,只好广征良医。正在京都汴梁(开封)云游的吴揭榜入朝。仁宗皇帝瞧不起这位浪迹江湖的“赤脚大仙”,存心想试试他的本领,暗中叫宫女将按脉的丝线缠在母后的床架,坐在客厅的吴略抚丝线,惊叫:“此乃木也,病入膏盲,命休矣!”仁宗又命宫女把丝线缚在花猫上,吴马上喊道:“怪域,为何变兽犬啊?”仁宗皇帝惊服,亲自将丝线缚于母后的腕脉。吴细诊之后,满有把握地说:“托皇上洪福,母后患的虽是恶疾,现及时治疗,不日可愈。”他隔幔施针、灸以艾柱,并从葫芦里倒出一把丹丸,嘱咐早晚吞服。



不久,“母后乳疾速愈,福躬无羔。”仁宗立封吴为御史太医,但吴婉言告辞道:“吾志在拯救苍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仁宗皇帝挽留不住,就封他为“妙道真人。”



宋景元年(1033年)闽南漳、泉两郡瘟疫流行,吴真人带着徒弟走四乡,救人无数,被誉为“华陀再世”。景三年(1036年),吴到龙池岩攀崖采药,不慎跌崖,农历五月初二卒于家中,享年五十八岁。吴真人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面义不取人一钱”(《同安县志》)。他在医德令人仰慕,闽南百姓出于对他崇敬、缅怀之情,自发筹款,在他家乡白礁村盖了龙湫庵。除了“偶其像于龙湫庵”(《吴真人历史纪略》)以为纪念,还在泉州当年吴真人曾住宿,为穷人治病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花桥公庙”。明代大书法有张瑞图特为此书写了“真人所居”的匾额。今天,泉州的华侨发扬吴“不图享受,拯救苍生”的高尚精神,在“花桥公庙”兴办一所义诊所,为民造福。



吴死后百余年,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南宋高宗皇帝闻知他曾治愈过自己老祖宗的顽疾,并得悉白礁村的龙少湫庵香火鼎盛,于是,特命使臣往闽督工,启国库于吴真人的故乡白礁村龙湫庵原址重建了一座辉煌的双层宫殿式庙宇,后又易名白礁慈济宫。后求,北至长江、南至两广,相继建起吴真人庙,均从白礁慈济祖宫分香出去,闽南人从宋元的泉州港、明清的漳州月港出洋,亦将吴真人的塑像香火带往海外,并在东亚洋诸国,仿造白礁慈济祖宫,建造几十座吴真人庙。



白礁慈济祖宫经过历代修葺,成为总面积1915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它依山递高,廊腰缦回,檐牙交错。在正殿里供奉着保生大帝塑像,因雕塑年代最早,被称为“一帝”。祀桌上摆着一个古老的炼丹炉,重十三斤四两。相传是当年吴真人采药炼丹的铜炉,已有一千多余的历史。正殿前庭院有三米见方的祭台,前沿是“飞天乐会”、“狮子戏球”等精美的浮雕。这是宋代工匠留下的艺术珍品。据传到了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吴徒弟的后代,根据他传下来的验方,医好了明成祖朱棣文皇后的痼疾。明成祖御赐吴真人为“保生大帝”。文皇后还命巧匠雕刻一只右掌高悬印鉴的“国母狮”,派使者运至吴真人的故里白礁。“国母狮”的下面是龙泉井。据说吴真人生前曾用这股清泉为患者洗涤伤口,治疗眼疾。一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用塑料瓶盛龙泉水回去洗眼睛、治病。站在远处看,井台好像印泥盒,“国母狮”正举印盖章,十分有趣,白礁慈济祖宫集宋、元、明、清历代艺术于一宫之中,成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慈济祖宫,故亦称为“南方故宫。”



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带兵东渡,收复台湾,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白礁乡的300多名青壮年组成先锋军,随郑成功渡海驱荷。出征前,纷纷来到白礁慈济祖宫包上一撮香灰,带在身上,祈求神灵保佑,也含有不忘故乡的意思;同时,他们还将宫里另一尊保生大帝塑像(即“二大帝”),请上朦艟的船头,浩浩荡荡出征。农历三月十一日,白礁乡的300多名青年男士因熟悉水性,最先在台南学甲登陆,一举部破荷兰侵略者的防线,长驱直捣荷兰侵略军大本营。隔年农历二月一日荷兰侵略军投降了。郑军将士们在欢庆胜利之时,想念家乡和亲人。农历三月十一日,这是白礁子弟跟随郑成功登陆台湾一周年的纪念日子。



这一天,他们抬着出征时从白礁慈济祖宫请来的“保生大帝”神像,敲锣打鼓送至一年前登陆的头前寮,一齐面向大陆隔海朝故乡遥拜,寄托思乡、思家之情。郑成功当时到台南麻豆视察,对此事很赞许。后来,白礁一些青年渡海回乡聘请能工巧匠,按照白礁慈济祖宫的规模样式,形态结构,在他们最后登陆的学甲建起一座慈济宫。将大陆白礁慈济祖宫各地祀奉“保生大帝”庙宇的开基祖庙。



学甲慈济宫同样建有正殿、后殿、钟楼、鼓楼和塔楼式大型多炉,还有白礁纪念亭、“保生大帝”纪念馆和遥望大陆的望台。宫前有一对高耸的旗杆,连基座在内高约6丈,气势雄壮。



三百多年来,台南县的白礁后裔和闽籍的台胞常到大陆参加“保生大帝”三月十五日的诞辰庙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台南县乡亲精雕细琢六根盘龙石柱和两根篆刻翠竹字划的石方柱,安置在白礁祖宫前殿门廊。至今,白礁慈济祖宫前殿左门前廊的石方柱,石刻竹叶巧妙组成两付对联:“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取每句首字,合成“慈济”祖宫、“保生”大帝。在同本军国主义者侵占台湾的1928年,台湾歌仔戏“三乐轩”班不愿当亡国奴,冲破日本侵略者的层层封锁,渡海到白礁慈济祖宫祭祖,于农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的诞辰纪念日,首次在大陆白礁慈济祖宫前上演歌仔戏,自此拉开了台湾歌仔戏在闽南流行的序幕。翌年,有一位台湾青年名叫谢和美,在学甲慈济宫《沿革碑记》上面,堂堂正正携刻着“……我台人士祖籍均系中国移来”。这块《沿革碑记》于1929年“上白礁”祭典前夜,竖立在台南学甲慈济宫里。



在近四十年时间里,台湾海峡两岸中断了来往。但是,每年仍有不少台湾同胞绕道日本、美国等地,千里迢迢赶到白礁祭祖进香;更多的人则继续在学甲镇“上白礁”谒祖祭典。海峡两岸的人民把慈济宫索于心,共同祀奉“大道公”,不单是纪念一位医德高尚的宋代民间医生,更重要的是在寄托一种对家园故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



1988430日(农历三月十五日)白礁慈济祖宫格外热闹,人流如潮。白礁村人盛情迎接专程渡海而来“上白礁”谒祖进香的台湾亲人。龙海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台湾歌仔戏首次演出的白礁慈济祖宫,举行纪念台湾歌仔戏传入闽南60周年的“闽台文化艺术交流座谈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80多人畅所欲言。大家围绕闽南锦歌随郑成功收复宝岛传入台湾,形成歌仔戏后又传回大陆、演变成芗剧这一中心各抒已见。漳州芗剧和台湾歌仔戏血肉相连,是海峡两岸人民和艺术家共同培育浇灌的两朵舞台姐妹花。六十年来,一大批台湾艺人为芗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芗剧这朵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的戏剧新花于白礁慈济祖宫绽开,已在闽南和东南亚一带结出硕果。1989420日(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