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白礁慈济祖宫
保生大帝简介
御赐国母狮
龙池岩与吴夲
故宫十宝
历史沿革
信仰分布
联系我们
千载济世神医
济世良医
民间事迹
各地神缘
神迹映象图文
真人传奇
殿内字匾
历史文物
歌颂大帝
白礁慈济祖宫
来源:
|
作者:
pro9ae3b7
|
发布时间:
2019-11-06
|
10666
次浏览
|
分享到:
白礁慈济祖宫为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宫,也是台湾保生大帝宫庙的开基祖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台湾人的根”。它位于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简称“白礁宫”,内祀“保生大帝”,也叫吴真人,俗称“大道公”。1982年被龙海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4月经龙海市人民政府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走进白礁慈济祖宫,这里的亭台、石雕、器皿无不弥漫着浓浓的古韵,仿佛置身于古建筑艺术的殿堂。整座慈济祖宫的建筑结构集宋以来历代建筑风格艺术之大成,因其是朝廷皇帝敕封建造,从宋至今就和皇宫一样留有五个门,而且在正殿上,也是有四根和皇宫一样雕刻着蟠龙石柱子,其中三根落地龙,一根冲天龙,独有的建筑风格,素来就有“闽南故宫”的美誉。为我国研究历史古建筑结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
白礁慈济祖宫建筑雄伟壮观,它踞白礁村内的小山麓,占地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15平方米。整座建筑金碧辉煌,依山递高,层楼迭展,雄伟壮观。中轴线上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前殿,天井、月台(祭台),正殿,后殿。天井两侧为双层钟、鼓楼。
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门式,一层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层用木柱,下层用花岗岩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门廊竖6根青褐色花岗石雕蟠龙石柱,正中门两侧有紫铜色石狮1对。
天井中有由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月台,上刻“飞天乐伎”、“双狮戏球”等浮雕纹饰。台上雕制着前置蹲踞状石狮一只,(因是皇母后祭赠)称“国母狮”,狮的右前肢举屋一方印,印上阳刻冠服饰服款(“十二章”纹饰的衮服款式之最后一种)“亚”字纹饰符号,均为宋代雕刻。据著名文物专家单士元、郑孝燮、杨伯达先生鉴定,这些雕刻均出于南宋绍兴年间民间巧匠之手,显示宋代匠工高超的工艺美术水平。月台前有一水井,称“龙泉井”。宫外左右两侧有宋代水井各一口。
正殿台基高于前殿台基2米,单层宫殿式,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中间殿顶木架结构为如意藻井,斗拱出五跳。次间用梁架抬梁式,斗拱均不出跳,有昂傲象鼻状。走廊竖4根青褐色花岗石雕蟠龙石柱。
后殿更高于正殿,结构较简单,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长方形天井。
钟、鼓楼均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楼顶木架藻井结构,用木斗拱出跳承托。
一座皇家建筑慈济祖宫
白礁慈济祖宫,凝聚海峡两岸同胞心灵,促进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台湾学甲慈济宫与白礁慈济宫的历史渊源关系,是闽南人民跟随郑成功登陆台湾,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生产致富、大展事业的历史。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师忠贞军登陆台湾,特地迎请白礁保生大帝祖庙分灵金身随战船同渡海峡。次年闽南信徒为不忘其祖,就在学甲镇兴建保生大帝庙宇,将把白礁忠贞军登陆台湾的纪念日,作为台湾各地信徒聚集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畔盛举“上白礁”谒祖的祭典活动,以遥拜大陆白礁慈济祖宫,历经三百余年来从未间断。这种谒祖寻根盛典,是“自古闽台一家人”的生动体现。正如学甲慈济宫门前的一副对联云:“气壮乎天,万众同参学甲地;血浓于水,千秋不忘白礁乡”。近年来,台湾慈济宫相继组团到白礁慈济祖宫谒祖进香,白礁慈济祖宫成为闽台两岸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1989年,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第一届会长周大围先生率着台湾数位信徒,从香港转机,当时大陆经济还不发达,到白礁的路十分不方便,但他们还是坚持寻找到了白礁,开创了两岸自1949年分割以来台湾信徒回乡祭拜保生大帝的历史先河。他们看到白礁祖宫年久失修,十分感慨,回台湾后,组织募捐120万元现金和36万张金箔材料来重修白礁祖宫。白礁祖宫为感谢周大围先生做出的不朽贡献和血脉之情,在其去世后,专门立一个塑像在宫里,供后世景仰。
自此的第二年,也就是1990年3月,台湾当局允许台商赴大陆创业。这些到大陆创业的台商形成一个奇特现象,那就是到达大陆投资,就必须先到白礁祭拜保生大帝,保佑他在大陆能平安赚大钱。祭拜完才赴东莞、昆山、浙江或留在厦门周边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台商也看中保生大帝居住的龙海这片投资福地,相继在此扎根创业。目前,龙海市已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台商投资密集区之一,该市累计审批设立台资项目334个,合同利用台资4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7亿美元,分别占漳州市总量的2/3、全省的1/5、全国的1/23,台湾岛内上市公司和大财团已有台塑、统一、泰山、灿坤、长春化工等五大企业集团落户龙海。台资企业涉及二十多个行业,去年纳税超过12亿元,占龙海财政收入的43%,对台经贸合作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
近几年来,白礁慈济祖宫已成为龙海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海内外朝圣的信徒和游客络绎不绝,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白礁慈济祖宫管理员王亚生说:“如今,每年白礁慈济祖宫都要迎来四十多个台湾的进香朝圣团。平时前来朝圣的信众最多时一天就有两三万!”。
2008年11月16日,龙海市充分挖掘、弘扬保生大帝这一地方文化资源,首次举办龙海市保生大帝文化节,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理事长廖武治率台湾各地200多家保生大帝庙宇代表,与大陆各地信众代表10000多人相会白礁,追思先人,共同弘扬保生大帝文化。目前,龙海市已请专家对白礁慈济祖宫进行保护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保生大帝文化这唯一发源地,更大更深层次推进对台交流合作,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脉相承两岸同谒吴夲
一代名医吴夲芳泽千秋
龙海市白礁慈济祖宫香环雾绕,海内外信众与香客络绎不绝。近日,来自香港、菲律宾和泉州晋江等地的信众2000多人,187辆车组团到白礁慈济祖宫进香,并自带一芗剧团酬神演出一天一夜,让白礁慈济祖宫热闹非凡。据祖宫理事王加兴介绍说,每年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保生大帝信众都会不辞万里来祖宫祭拜,白礁慈济祖宫已成为海外华人思乡念祖、溯本追源的热土。
保生大帝是位宋代民间名医,姓吴名夲(音滔)、字华基,号云冲或云衷,白礁村人,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三月十五日(见光绪丙申重编《保生大帝传文》,鹭门林廷王贵纂述:“大帝实录”卷)。吴夲有才有德,生而颖异,年十七,从师学道,苦学岐黄,精通医术,“虽沉痼奇症,亦就痊愈”,而且医德设法以活人为心,是以疬者、疡者、痈疽者,无日不交踵其门,吴夲“无公贵贱,悉为治疗,人人皆获所欲以去”。宋时闽南一带曾多次疫疬流行,吴夲带领徒弟,四处奔走救治,救人无数,时人誉为“华佗再世,救治万民”。据说:宋仁宗母后患乳疾,太医百治无效,朝廷诏榜广征天下良医,正在京华云游的吴夲应征诣阙,诊视病情,门外丝线按脉,隔幔炙艾柱,铜针刺背脊,丹药内服,经一番调治,太后的乳疾最终消失,果然奏效疾除。仁宗欲封他为太医,永留朝廷业医享福。吴夲却告辞说:“我志在修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遂云游而去。
景神祐三年(1036年)吴夲五十八岁时,因上白礁村境内文圃山龙池岩险峰采药,跌崖致伤,不治,卒于家。次年,白礁村父老乡亲为纪念吴夲生前慈悲济世,自发筹款建庵,取名“龙湫庵”,雕其像祀于庵中,并尊奉为“医灵真人”。是为白礁宫的庙宇前身。
迨宋高宗即位,因自己曾受恩于吴真人,为感恩图报,乃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颁诏动支银库,遣使监工,把龙湫庵改建为一座宫殿式的庙宇(至今白礁慈济祖宫鼓楼的楼墙外侧还保留着当时龙湫庵的屋顶脊梁堆带和石墙痕迹)。除留有遗迹外,在《宋会要辑稿》(宋代专设“会要所”修纂会要,成书后从未刊行。明修《永乐大典》,曾采录《宋会要》史实。清徐松编《宋会要辑稿》时,又从《永乐大典》录出,因此,《宋会要辑稿》资料还是宋当代官方的史料,可信度较高。)有两条重要记载。这两条记载是:
其一,[医灵神祠]在泉州同安县,乾道二年十月,赐庙额“慈济”。
其二,[慈济宫]一在同安县,祀忠显侯,嘉定元年五月加封“忠显英惠侯”。
《会要》记载明确指出慈济宫在同安县境(时白礁属泉州同安县),白礁慈济宫是最早的地方官府上报,中央政府批准敕建的庙宇,它是地方的祀庙。南宋大臣、理学家真德秀于嘉定十年(1217年),即建庙后六十七年出知泉州,曾三次至白礁慈济宫祭祀,其中一次是为民患痢祈告。绍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再知泉州,又先后两次抵白礁宫致祭。五次的祀文,均辑入《真文忠公文集》。
古人重视乡贯,不许妄行移易。吴夲既是泉州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白礁人,按古制在白礁敕建他的神庙也就顺理成章,因此,白礁慈济宫为肇基祖宫之说也就毫无疑问了。
孝宗乾道二道(1166年)赐庙号曰“慈济”。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颁诏改庙为宫”。年湮代远,屡有修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四年(1878年)都有重大维修。1918年又进行一次全面的修建,历时五年竣工。建国后又于1990年3月进行建筑木结构不落架的大维修,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竣工。历代都修旧如旧,至今仍保持着历史以来慈济祖宫的建筑风格、建筑特征。
一个定论吴夲乡贯白礁
吴夲的贯址在白礁,早已有史学定论。据龙海县角美镇丁厝村保存的《白石丁氏古谱》记载,宋仁宗时,吴真君以通家善书,为丁家书录家训歌辞及叙于祠堂,作为世守芳规。片旁末题云:“天圣五年腊月吉日,泉礁江濮阳布叟吴夲谨奉命拜书”。这是迄今见到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吴夲自署祖贯河南濮阳,今贯泉州同安县积善里“礁江”(白礁的代名)。他书录这篇家训时,年已四十九。《白石丁氏古谱》始修于宋,历代有续修,作者类多道德文章之彦,具史学卓识,征信度高。明解缙等儒臣编辑的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和清陈梦雷等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以及明清时修纂的地方志书,均有辑录《白石丁氏古谱》资料。
在《延陵吴氏通谱》(又名《温陵晋邑古西吴氏叠轩公派下分支家谱》)载:“真人讳夲,字华基,号云衷。乃泰伯之后,首封列国,胙土金陵,建国姑苏。传三十一世至公子季札,让国延陵,仍吴姓。后国被越吞,子孙逃窜九州,一支插入清溪,沦海之滨,择白礁结茅而居”。所记与吴夲书录丁氏家训题署吻合。文中提及“清溪”,即安溪别名;“银同”,又称“银城”,即同安别名。此外,有关吴夲出生地白礁的记载,还可以与康熙《同安县志》、乾隆《泉州府志》、颜兰《吴真君记》、杨浚《白礁志略》等志书文献相印证。
上一篇:
保生大帝简介
下一篇:
无
在线留言
昵称
电子邮件
电话
正文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