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团法人台北保安宫董事长
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
廖武治
依据史料记载,保生大帝姓吴译名(音:Tao)(979-1036),字华基,号云衷,又有吴真人,吴真君、花轿公等尊称,福建省泉州同安县白礁乡人,生于北宋守平兴国四年(979)农历三月十五日。自幼聪颖,博览群籍,过目不忘,尤善岐黄医术。十七岁得异人引渡谒见西王母,授其斩妖伏魔之术。廿四岁中举,任御史之职,后来辞官退隐,修道于白礁文圃山龙池岩。他一生茹素、不婚娶、行娶济世、救人无数。宋仁宗景三年(1036)五月初二日,因修炼得道,鹤驾前来迎接,在乡亲跪地辞送下,白日升天,享年五十八岁。
大帝生前流传点龙眼、医虎喉等医迹。升天之后,神迹屡现,保境安民。宋高宗为子时,受质于金,思归中原,夜行步月,至崔子庙前,忽有马嘶声,俄顷马至,即飞骑至将干,金兵追之甚急,因大帝显圣护驾,得以回中原。高宗登基,颁诏立庙,祀大帝于白礁,赐号“大道真”。又明祖与陈有谅会战于鄱阳湖,飓风大作,太祖败北,大帝现身于云端,旗幡森布,风反浪回,太祖得以转败为胜,为感念神恩,于洪武五年(1372)敕封“吴天御史医灵真君”。明成祖文皇后患有乳疾,药石罔效,御医束手无策。大帝显化道士,丝线过脉,治好皇后疾病,成祖赠金,大帝拒收,乘鹤而去。成祖为感念大帝,赐封“吴天阙御史慈济医云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赐龙袍敕造宫殿,大帝医疗恶疾、济世救人,后世尊为“医神”。
在十六世纪,大陆闽粤汉人渡海来台,披荆斩棘,宗教成为支持他们勇于面对恶劣环境的重要力量,渡海来台的农民,大都来自漳州、泉州两地,在故乡多信奉保生大帝。因此随着移民渡海来台,保生大帝的信仰也藉此传递至台湾,其传播的方向与范围,与移民的开拓与路线发展是一样的;大致而言,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多数皆由白礁祖庙分灵现而来,少数分自青礁及其它地方。
就文献上所载,台湾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是在郑成功统治台湾之前:“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广储东里就是今天台南县化镇,红毛指的就是荷兰人,也就是说早在荷兰台湾时便有建庙供奉保生大帝。相传郑成功挥师攻台时,也将白礁慈济宫的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在船上,一起渡海,攻台成功后便建庙供奉。随着闽南移民的剧增,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先在台南、高雄地方出现,随后发展到嘉义、云林等中南部地区,北部的台北、宜兰较晚,因此也反映了闽南移民开发台湾的路线。
目前台湾全省共有近三百座主祀保生大帝的庙宇,多集中于台南、高雄,北台湾则散布在台北、淡水、中和、芦洲……等地,但其中以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庙规模最大,香火也最鼎盛。保生大帝的自十六世纪大陆闽粤渡海来台的汉人,在台湾落地生根后,逐渐成为乡民的信仰中心,保生大帝不仅是他们忆故家乡的寄托,且在当时瘴疠丛生,医药极不发达之际,保生大帝更是乡民保生安康的祈祀对象,足见保生大帝在民众心中之地位极其崇高,信众之数也逐年增加,更彰显保生大帝的神圣与威德。
全台主祀保生大帝的庙宇,为发扬保生大帝恩择,遂于公元一九八九年九月在台南大饭店正式成立“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筹备会,并推举当时台南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先生为首任会长,同时,也积极促成了厦门“吴真人学术研究会”的成立。紧接着,在学甲慈济宫成立白礁慈济祖宫修建促进委员会,号召同祀保生大帝庙宇重修白礁慈济祖宫,并于公元一九九一年六月重建完成,并举行庆典。当时,台中元保宫亦在主任委员赖焕樟先生的倡议下,于公元一九九一年三月完成青礁慈济宫修建,因此,台海两岸保生大帝庙宇在周大围会长及赖焕樟会长的努力下,奠定了友好联谊的交流基础。
“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成立迄今已届十五年,已故创会会长周大围先生当年秉持着一股以研究宏扬保生大帝医术、医德及经典史迹的理念创立本会,后来在赖焕樟先生、周尚贤先生、陈荣钦先生等三位会长的牺牲奉献下,才得以顺利经营,并发展至今成员达二百八十多宫庙的规模,已成为台湾数一数二的宗教团体。显示全台湾保生大帝庙宇不仅在信仰上一致,由于联谊会的组织日益完善,各宫庙间团结合作的动力也已全然启动,一种誓将保生大帝济世德泽的情操发扬光大的精神与毅力,也在各宫庙间传散开来,这一种让组织团结的绝对力量,相信也会扩展成为台海两岸,成为同祀保生大帝的庙宇间,最有力的团体,共同为台海两岸所有的信众,奉献心力。